2025年7月,一则看似普通、实则引发广泛热议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——来自中国河北省的一名90后小伙子李昊(化名),成功通过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公务员考试,成为当地一名正式公务员,起薪高达每月加币4000元以上(约合人民币2.2万元),并享有包括医疗保险、退休金计划、带薪假期在内的全方位福利保障。这一消息一经曝光,迅速登上微博热搜,评论区瞬间炸锅:“别人的人生是剧本,我的生活是纪录片。”
“河北到加拿大,从高考到‘洋考编’,他到底经历了什么?”
“月薪2万?我还在为房贷发愁……”
而在这份羡慕背后,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: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,是如何跨越重洋,在异国他乡实现“体制内稳定就业”的?他的经历又是否能为中国年轻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?
李昊出生于河北邯郸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。父母都是国企职工,收入不高但生活安稳。从小成绩优异,大学考入一所“双非”本科院校,主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。毕业后,他曾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两年,薪资微薄、晋升无望。2018年,他决定出国深造,选择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就读硕士课程,主攻公共政策方向。留学期间,他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、实习,积累社会经验。毕业后,他没有急于回国,而是决定留在加拿大尝试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。“当时身边很多同学都回国了,但我总觉得还有机会留下来。”李昊在接受采访时说道,“我不是不想回家,只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走出另一条路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备考和多次申请,他最终通过了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公务员选拔考试,进入交通部某下属机构任职,成为一名真正的“洋公务员”。
展开剩余71%很多人对加拿大的公务员制度并不了解,其实它与中国有着显著区别。首先,加拿大公务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铁饭碗”,而是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或招聘程序录用的国家雇员,涵盖联邦、省、市三级政府,职位种类繁多,包括行政、法律、工程、教育、医疗等各个领域。其次,待遇优厚是其一大亮点:
•起薪普遍在年薪6万至8万加元之间(约30万至40万人民币);
•工作时间为每周35小时,带薪年假至少三周起步;
•医保、牙科、养老金、子女教育补贴等福利齐全;
•职业发展路径清晰,内部晋升机制完善。
此外,加拿大公务员体系强调多元文化包容性,对外籍人才持开放态度。只要语言过关、专业匹配、通过背景调查,外国人完全有机会进入体制内系统工作。对于像李昊这样拥有海外学历和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来说,这无疑是一条可行的职业道路。
“考上外国公务员”这件事,在国内舆论场中可谓褒贬不一。
✅ 支持派:“人家靠自己本事拼出来的,有什么不能羡慕的?”
“公务员不分国籍,能进体制就是本事。”
“别再说‘只有回国才能报效祖国’了,全球化时代,哪都有中国人发光发热。”
❌ 质疑派:“花着中国的教育资源,最后去给外国打工?”
“寒窗苦读十几年,结果服务外国人去了?”
“这不是变相‘逃出北上广’吗?国内卷不动就跑国外躺平?”
这些争议背后,其实是公众对“个人选择自由”与“家国情怀”之间的边界讨论。事实上,一个人选择在哪里生活、工作,是他自己的权利,也是全球化时代的常态。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所说:“真正的人才不会被国籍束缚,他们的价值属于世界。”
“与其用道德绑架,不如思考如何留住更多本土人才。”
李昊的故事之所以引起关注,除了他“考上加拿大公务员”的标签外,更在于他是一个典型的寒门逆袭者。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,也没有海归精英的身份,甚至连“名校光环”都不具备。但他凭借坚定的目标、不懈的努力、以及敢于跳出舒适圈的勇气,完成了从普通打工人到“洋公务员”的华丽转身。他的经历也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:在国内,公务员岗位早已“内卷”到极致,动辄上千人争一个岗位;
而在海外,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,仍存在大量技术型、管理型岗位缺口;
对于一些外语能力突出、适应能力强的年轻人而言,“走出去”或许是一条更具性价比的发展路径。
当然,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人,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、语言能力、经济支持和长远规划。但它确实为一部分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李昊的成功,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出国留学、移民定居、考洋公务员。每个人的选择不同,价值观也不尽相同。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不要让“体制内”只局限在中国;
不要让“稳定”只等于“回到家乡”;
更不要让“爱国”变成一种狭隘的情绪捆绑。
真正有意义的人生,是在尊重国情的同时,也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。无论是留在国内奋斗,还是走向世界舞台,只要脚踏实地、问心无愧,每一条路都可以走得精彩。愿每一个不甘平凡的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;
愿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,都能勇敢出发,奔赴远方。因为,世界那么大,总有一片土地,为你而生。
发布于: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